开放式招聘 007: 深入理解业务,带你去远方
继续谈出类拔萃的招聘人员。
我在 放式招聘系列 (一): 实施面向收入的招聘中提到出类拔萃的招聘人员主要的行为表现:
他们深入理解企业业务
1. 深入理解企业业务,让招聘人员有信手拈来的能力
招聘人员 对人性和人格 的思考是一方面 ,另一方面实质还得扎根于企业业务。
我们看一个救急的情景:
你的同事安排了岗位面试,但她临时有事不能来主持面试,急匆匆地电话你,你不得不去面试救急。
此时你没有时间再过多地准备面试的考核方法,你该怎么做好呢?
如果你对企业业务很熟悉,那么你知道你可以应对了。
因此这时候你完全可以在面试的过程中,根据候选人自身的特点(特别是可能的薄弱点 / 弱点)临时设定考核方法:
-
对没做过管理的人,要求他做见面会的讲话,见面会中工作的布置(分工、团队人员的认识和了解)看他打开局面的应变;
-
对技术人员,要求他做方案的预测推演(推演的相关因素他是否会提到,推演的方面来判断他是否有掌握、研究思考过);
-
对一般的蓝领工人想做白领工作,现场要求他拟邮件公告或者通知、或者让他操作数据软件 ( 基本的操作方法是否熟练、公告的内容是否达意);
平时你有思考过这些方法,并且对业务了解才能信手拈来。
不然还是早钻研业务通过业务点来判断用什么方法;而不仅仅是人的分类。
2. 深入理解企业业务,帮助我们与用人部门建立信任
深入理解企业业务,才能清楚真正的用人需要
之前我提到建立信任可以和建议——对比用人经理过往用人经历。
我们来回忆下,我们都吃过鱼刺的亏,大部分直线经理也吃过手下不好用的亏,就像我吃过多刺的鱼肉的亏一样,那种感觉不好受。
不放心的感觉就如同害怕鱼刺卡在喉咙里或者已经“有哽在喉”了,要费力、费心力 担心 慢慢地剔掉刺。总之是不畅快。
有个建议,大家可以来看下——提倡用人部门领导做好记录/备忘录;一个是评估绩效用,一个就是选人时候用到了;
我们大脑是容易忘记痛苦的。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疼。记录的细节能帮助我们一起回忆当时。
回想以前的场景,用哪种人用得畅快? 他们能很快想起来,要避免用哪种人;当然这个时候你要记住,重要的是回忆当时的行为,记录当时的行为 ,这些才是有效的,而那个表现不佳的下属的性格往往可以略过;
然而大部分的用人经理未必是有这个建立记录的习惯的,在对比用人经历的过程中,如果你不了解企业业务,你未必知道用人经理的经历是否适合本企业、本阶段。
如果不懂的业务,你也只能一味地附庸用人经理的意见了,不论他是否会犯经验主义错误。
这个过程,如果你也熟悉业务,那么在倾听故事的同时,你就可以有所张驰地和他一起梳理。既对岗位职责进行了复盘加深了你对业务的理解,又得到一个可用框架,又促进你们的互信。
当然除了以上对比用人经理的过往用人经验,还有横向的对比,对比其他部门的实践经验。其他内部、外部用人经理的实践经验。
而这些对比的过程中,同理,如果你也有很好地理解过企业业务,你自然可以和业务部门一起挑选和参考对标企业的实践经验。
以免东施效颦 邯郸学步之苦。
深入理解企业业务,才能把握准确的用人节点
我在之前还提到
未来场景哪种人才组合才够用,建立一个战力预判;
我们要去雇佣一类人,一旦他们进入公司,他们的职业生涯可以在我们的企业中得到爆发性增长。
另一个面向是,与他们一起看未来,盘点人才,琢磨部门人员配置计划。比如:公司的明年的战略是这个,我明年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团队来支撑呢,现有的哪些人表现不行,哪些还可以提高,还需要什么样的人来配合。
这个过程同样离不开你对业务的熟悉,以此为判断的基准,以便和用人部门达成一致。而不是你提出的建议出现窘境。
除此之外,我们在招聘中,其实还经常用到一种招聘方式,即实施预见性招聘,具体是形成周期性的沟通协调机制:
深入把握企业业务你才能:
1) 每年沟通用人编制的时候,更快地与面试官达成招聘计划。——年度招聘计划节点、实施时间、招聘时间表、预计招聘方案(实施难度、人才分布、到岗时间)
2) 对关键岗位、常规岗位做好预案,比如,季节性和项目性的需求岗位,人才库里已经做到了提前储备人才。
试想,如果招聘人员对企业的业务不重视,不了解,不深入把握,如何能够判断到以上需求呢?
3. 深入理解企业业务,帮助我们与候选人建立信任
企业某项业务在市场中的地位
- 业务发展处于何种时期?
- 上升或者下降或者攻坚?
不同时期... - 企业业务的竞争对手
把握了行业发展才能有的放矢地与高级人才的沟通
才能给出职业发展路径,给出的发展路径才具有参考意义。
以上都离不开招聘人员对企业业务的深入理解
欢迎联系 Arvin Yu , 邮箱:yuyandong@outlook.com
本作品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禁止演绎 3.0 Unported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。
Copyright © 2019 Modified by ArvinYu, Theme used GitHub CSS.